找到相关内容72篇,用时4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亡魂鬼神托梦

    rdquo;。少时患痢,积年不愈,后在吴中石佛寺讲经,昼寝时梦一僧形貌非常,授丸一掬令服之,醒后病愈,人以为淳德所感。同书《何允传》:何允通佛学,乐善素食,曾患病,其妻江氏梦神告:“汝夫寿尽,...

    佚名

    因果|梦|亡魂|鬼神|托梦|感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9/19374817628.html
  • 居士婚姻两性观(二)

    乐善、复现天人。又知诸爱可厌恶故、弃爱乐舍、还滋爱本、便现有为增上善果、皆轮回故、不成圣道。是故众生欲脱生死、免诸轮回、先断贪欲及爱渴。”   (2)居士常念观音菩萨可以离淫欲、生福德端正之女。 ...

    药师山 紫云居士

    |戒淫|婚姻|情爱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2/09094035318.html
  • 福慧与善恶

    时常从容和悦,人见人喜,亲属看重,朋友敬仰,在上位必获下者敬重,在下位必蒙上者垂慈,因为乐善,厚德载福,所以能够长寿富饶,不遭恶运,逢凶化吉,遇难成祥。  反之“为恶最苦”之原理,正与前面相反。假如我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2047657.html
  • 佛理西传

    ,例如不存害人之念、乐善助人、承受苦难和节制欲望,甚至善待动物等等,而这些观念运用于现代商业是新近才有的。  在诸多的商业伦理模式中,佛教伦理重视个人的道德水平和动因机制,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组织改进方式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83359615.html
  • 爱是烦恼,还是要爱

    厌业道,舍恶乐善,复现天人。    【译文】应该知道,爱是轮回的根本。因为各种欲望催发了爱意,所以能让众生在生死中循环。欲望因爱而生,生命因欲望而有,众生爱惜生命,还是以欲望为根本。爱自己的欲望是原因...

    胡卫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55467093.html
  • 大乘菩提心简修法

    恒常读诵,“愿众生一切   罪苦都成熟于我身,愿我一切乐善都成熟于众生”。   (3).取次从自起──如果现在我能摄取自己当来所生的一切罪苦,如此也能摄取...㈥於出世之乐善,不修欢喜,见怨敌有苦而生欢喜,随颠倒。   十六、不应间辍──未获正解,当专心一意,恒常修学。   十七、应坚决修──断一切攀缘,於修心法门,专一精修。 ...

    佚名

    菩提心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6/1115314656.html
  • 六度与四摄

    ;(三)胜益语。见众生行善法时,菩萨以善巧方便语言,令众生听后心生欢喜,增益,增胜善法,更加乐善向道。是为爱语摄。(三)利行摄。谓菩萨能身体力行,作种种身口意善行,利益众生。令众生生起亲爱之心,依附...庆悦语。菩萨见众生作饶益他人之事,或改正其从前不良习惯,赞叹他,鼓励他,令其心生欢喜,向顺性方面发展;(三)胜益语。见众生行善法时,菩萨以善巧方便语言,令众生听后心生欢喜,增益,增胜善法,更加乐善向道...

    张秉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2258269.html
  • 问世间,情为何物?——人之初 那一条投胎的光线

    地狱饿鬼。知欲可厌,爱厌业道,舍恶乐善,复现天人,又知诸爱可厌恶故,弃爱乐舍,还滋爱本,便现有为增上善果,皆轮回故,不成圣道。是故众生欲脱生死,免诸轮回,先断贪欲,及除爱渴。  善男子,菩萨变化示现世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52944752.html
  • 重刻《安士全书》序

    ,与寻常善书不可同日而语。不谓之菩萨乘本愿轮,现居士身,说法度生者,吾不信也。  不慧少读儒书,罔知孔孟之心传。长学佛乘,未悟如来之性体。迄今年临知命,见等面墙。徒有乐善之心,毫无利人之力。欲将此书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4746531.html
  • 浅谈无念无住无相

    ,嗔为色界,痴为无色界”,所以产生了三界,由此三毒,造业轻重,受报不同堕落六趣,也是我们一念“净心”和“染心”的作用,如是之因结如是之果,此二种心,“净心”为乐善因。“染心”常思恶业,若是心不受所染,...

    悟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4549713.html